close

_DSC0007.JPG

2016尋根之旅,隨行筆記

圖文/周岱瑩  

10.25() 台北~蕭山

    每當徐師爺提起家鄉景色、人物時,話語中總充滿了濃濃思情,讓人不知不覺對杭州心神嚮往,今年有幸在師爺帶領下,跟著大家腳步,終於踏足杭州了。除了徐憶中師爺、師婆,隨行尚有傅崑鶴、張美秀、蕭可賢、張辰陽和許勝吉等幾位師叔,更有重量級人物,鄭宗師長公子鄭沛倫賢伉儷,總計十人。此行名為「尋根之旅」,幾個重要目的,一是到溫州尋訪鄭宗師曼公故居及其生活痕跡,其次是徐師爺回蕭山與親人相聚,再者就是杭州名勝古蹟逍遙遊,每個主題都是嶄新體驗,好期待喔!

_DSC0054.JPG

    出發當日大夥準時在松山機場會合,過程雖有些慌亂,還是順利搭上早班飛機,僅七十五分鐘航程就抵達杭州,迅速地叫人吃驚。在機場歡迎我們的有徐師爺姪女妙華夫妻和兒女,以及陳少挺、屠道之兩位師叔,眾人費了番功夫把行李擠上車後,便前往飯店安頓下來。中午,妙華師姑在鄉間別墅準備好道地蕭山家鄉菜與自製楊梅酒,搭配上徐家家傳勸進食()功夫,獨特的熱情與魅力壟罩下,大家吃了一頓既暖心又暖胃的午飯,好開始是旅程成功的基石,師姑真正功不可沒。酒足飯飽,在附近「未完成景點」逛了逛,蕭山居於古代吳越兩國,也是三國時期孫吳根據地,亦是五代十國吳越國領土,景點原欲恢復古國風采,卻因資金不足計畫停擺,看著將近完成的亭台樓閣,確實感到有些可惜,這樣下去有天還是能成為古蹟吧,但總是另一個故事的開始了。由於徐師爺在蕭山頗具影響力,晚間有國台辦官員舉行正式接風宴,中規中矩的談話之外還向我們介紹當地風土人情,宴會賓主盡歡,但因為翌日行程緊湊,大家提議早些回飯店休息,便結束本日活動。

10.26 杭州  (62).JPG

10.26 杭州  (64).JPG

10.26() 杭州

    一大清早腦子和身體還沒調整同步,就搭上前往杭州的小巴士,等到清醒才興奮地發現身在西湖畔,可不是台灣高速公路西湖休息站,而是真正的西湖、西湖、西湖……遊湖前先來到西湖十景之一「雷峰夕照」。雷峰是夕照山中峰,因北宋詩人林和靖《中峰詩》云:「中峰一徑分,盤折上幽雲,夕照前村見,秋濤隔嶺聞」而得名,至於雷峰塔的故事,若有人不知,就想想《白蛇傳》吧,是不是有種恍然大悟感呢。其實舊雷峰塔建於十世紀(約五代十國),當時杭州城是吳越國國都,統治疆域為中國東南沿海地區,建國者是浙江臨安的錢鏐;聳立我們眼前為災後重建版「新雷峰塔」只有塔基還具古意,且為了方便各年齡層大量遊客,連階梯也成了手扶梯,體貼度滿分。從塔頂俯瞰西湖,舟船穿梭其間,似是忙得不亦樂乎,走下塔來,漫步前往西湖,四周環境清幽,彷彿將世俗紛擾隔絕於外,若季節正好,滿山楓紅,想必會更美吧!「西湖」名稱最早出現在白居易兩首詩中,

柳湖松島蓮花寺,晚動歸橈出道場。
盧橘子低山雨重,栟櫚葉戰水風涼。
煙波淡蕩搖空碧,樓殿參差倚夕陽。
到岸請君回首望,蓬萊宮在海中央。

~《西湖晚歸回望孤山寺贈諸客》

自別錢塘山水後,不多飲酒懶吟詩。

欲將此意憑回棹,報與西湖風月知。

~《杭州回舫》

而北宋後期蘇軾《乞開杭州西湖狀》則是官方文件中第一次使用「西湖」。從五代至北宋後期,西湖長年不治,元祐五年(1090年)蘇軾上書哲宗:「杭州之有西湖,如人之有眉目,蓋不可廢也。」同年四月,動員二十萬民工疏浚西湖,並用挖出來的葑草和淤泥,堆築起自南至北橫貫湖面的長堤,後人為紀念將這條長堤稱為「蘇堤」,相傳杭州名菜「東坡肉」,就是蘇東坡犒賞疏浚民工的美食。與白居易一樣,蘇軾也在杭州留下了眾多詩篇,其中最有名為《飲湖上初晴後雨》、《望湖樓醉書》,

水光瀲灩晴方好,山色空濛雨亦奇。欲把西湖比西子,淡妝濃抹總相宜。

~《飲湖上初晴後雨》

黑雲翻墨未遮山,白雨跳珠亂入船。捲地風來忽吹散,望湖樓下水如天。

放生魚鱉逐人來,無主荷花到處開。水枕能令山俯仰,風船解與月徘徊。

烏菱白芡不論錢,亂系青菇裹綠盤。忽憶嘗新會靈觀,滯留江海得加餐。

獻花遊女木蘭橈,細雨斜風濕翠翹。無限芳洲生杜若,吳兒不識楚辭招。

未成小隱聊中隱,可得長閑勝暫閑。我本無家更安往,故鄉無此好湖山。

~《望湖樓醉書》

    如今著名的西湖十景分別是「蘇堤春曉」、「三潭印月」、「南屏晚鐘」、「雙峰插雲」、「平湖秋月」、「斷橋殘雪」、「曲院風荷」、「柳浪聞鶯」、「花港觀魚」以及「雷峰夕照」等,雖因時間關係無法一一遊歷,然而光是乘著遊船繞湖一周就值了,恰好湖面泛起薄霧,更增添幾分詩意,正是「水光瀲灩晴方好,山色空濛雨亦奇」! 若只論景色,也許不及世界上許多名勝,但西湖所以迷人,應是超越時光、穿越現實與奇幻,古風新貌兼蓄的特質及深厚的文化底蘊所致。

    接著一行人探訪同樣充滿故事的靈隱寺。靈隱寺創建於東晉咸和元年(326)距今一千六百多年,為杭州最早古寺,也是佛教禪宗十大古剎之一,歷經各朝各代崇佛、毀佛,至今仍屹立不搖、香火鼎盛,最令人津津樂道約莫是道濟和尚的種種傳說。濟公(1130-1209)原名李修緣,出生於天台永寧村,是南宋禪宗高僧,法號道濟。李家世代信佛,父母親年近四旬膝下無嗣,虔誠拜佛終求得子,他出生後,國清寺住持為他取俗名修緣(一說修元或心遠)並預言:「此乃佛家根器,非宰相骨相。但可為僧,不宜出仕。」父母歿後,他先是進國清寺受具足戒,取名道濟,後投奔杭州靈隱寺。

    有關道濟的故事在南宋時代開始流傳,其故鄉天台多是出世、童年生活、戲佞、懲惡、扶困濟貧事跡,而杭嘉湖一帶內容更為廣泛,尤以「飛來峰」、「古井運木」、「戲弄秦相府」等最膾炙人口。直至明末清初還出現了一部描寫道濟傳奇事蹟的《濟公傳》。相傳道濟誕生時正好碰上國清寺羅漢堂裡的第十七尊羅漢(即降龍羅漢)突然傾倒,於是人們便把濟公說成是羅漢投胎,而一般僧俗眼裡道濟言行叵測,難耐坐禪,不喜念經,嗜好酒肉,衣衫襤褸,浮沉市井,常行救死扶弱之事,狀類瘋狂,故有僧人向方丈瞎堂慧遠告狀,他卻批示:「佛門廣大,豈不容一顛僧。」慧遠圓寂後,道濟失去庇護人,被迫轉到淨慈寺,依然出入歌樓酒肆,游山逛水,並寫詩自述:「削髮披緇已有年,唯同詩酒是因緣。坐看彌勒空中戲,日向毗盧頂上眠。撒手須能欺十聖,低頭端不讓三賢。茫茫宇宙無人識,只道顛僧繞市廛。」道濟一生傳奇,既「顛」且「濟」,扶危濟困、除暴安良、揚善罰惡等,種種特質深受人們喜愛,進而成為人們心中的「活佛」。

    一行人離開靈隱寺,許是沾染了靈氣,總覺得神清氣爽,走了一整天卻不疲累,想必眼睛豐富滿足了、心靈豐富滿足了,接下來,讓肚子豐富滿足成了主要任務,不知今日菜色是什麼,油煎餅或酒釀湯圓都別具特色,大推!

10.27-28 溫州 (52).JPG

10.27-28 溫州 (251).JPG

10.27()~28() 溫州

    2728兩日預計前往溫州尋根與會晤拳友,在車站卻發生驚嚇度快破表的意外插曲,由於實施實名制,乘車、買票都需要核實證件,沒想到有人忘了帶,加上另一張票弄錯姓名,雙重打擊讓帶隊的屠師叔急得直冒汗,徐師爺有感而發,寫下:「愛惜有時錢,靜思自己過(涵養怒中氣),慎防順口言,小心忙裡錯」來勉勵大家,幸好最後順利解決,耽誤半天時間,只好讓溫州拳友們多等會兒了。

    尋根之旅隨著動車駛向溫州,心裡感觸最深的莫過於鄭沛倫師叔公吧,自己所認知的父親形象與他人眼中看見、口中傳述那位「鄭曼青大師」有著多少落差? 有次,師叔公提及父親要求孩子們吃飯時要守規矩云云,雖然事小,但正因小事才能構築成全貌;像拼圖般,從師叔公對父親行事作風的印象,徐師爺與師兄弟們對老師的記憶,以及流傳眾多的事蹟、文件,還原宗師一如古代君子般言行如一、有為有守且氣度恢弘的形象,堪為後世,尤為徒子徒孫們的榜樣。

    說著說著,已抵達目的地—溫州。一直以來,大家對溫州的印象便是「溫州商人」,這回與溫州拳友們相聚,才知道溫州尚武精神自古盛行,淵源可追溯到秦漢之際「騶搖」。搖是越王勾踐的後裔,與閩越無諸同族,《史記》、《漢書》等正史記載為騶氏;楚漢戰爭期間每臨戰「英毅果銳之氣,百折而不回」創立功績,為西漢朝廷冊封「東海王」,在甌地重建被秦所廢的東甌國(包括今溫州、麗水和台州大部份地區在內的浙江南部地區),世稱東甌王。溫州武術全面興盛則從南宋開始,歷代共出了439名武進士,武科鼎甲29名,僅南宋一代武進士就有305人,武狀元14位。民國以降有民國三老—葉大密、鄭曼青、林鏡平,以及更多名家相繼締造武林傳奇。

    隨後來到溫州武術博物館,此為溫州市武術協會主辦之民間單位,民國時期風格的保護建築文物,在舊城改造中從原址整體平移數百米到現址,稱為「溫州第一移」,再由現任主席李志榮先生個人出資裝修,20163月正式開館,成立時間雖短卻已有模有樣。文史工作者董約武教授一面解說,一面表示因宗師在當代武術、文化兩方面都是不可缺的關鍵人物,他在中國、台灣和美國三地皆有發展,也增加資料取得的困難,希望台灣鄭曼青紀念館能夠提供更多關於宗師史料,以充實館藏並讓大家更了解宗師,徐師爺和師叔公聽了也表示肯定,參觀當中,兩位爺分別講述宗師與徒弟間的趣聞,逗得大夥哈哈大笑,度過一個愉快下午。趁著笑意和天光,趕緊來個大合照,是不是特別精神呢! 稍稍放鬆後,座談會就要登場,主講人是徐憶中師爺、鄭沛倫師叔公以及溫州市武術協會李志榮會長,以鄭宗師作為主題進行討論。

    簡單介紹雙方出席人員後,師爺駕輕就熟發表演說並獲得滿堂喝采,師叔公說明這趟到溫州尋根的前因後果與感想,樸實無華卻令人動容,李會長則簡單講述博物館成立的宗旨和展望;大家輪流提問,互相發表心得,對於宗師與鄭子太極拳充滿景仰,還有人自發性成立鄭子拳術文化研究會,可見鄭子魅力無遠弗屆。以「武」會友告一段落,吃過晚餐,終於能回飯店休息好好放鬆,準備迎接「文」的明日。細想,有這麼一位全能宗師雖備感榮幸,但要完全透析其超凡能力與展現出的一切成果,難度真是很高啊,我輩應勉力為之。

    次日,當我們沉浸在美妙早餐時,蕭、張兩位師叔趁空檔去了趟中山公園,溫州中山公園為紀念孫中山先生籌款建造,是浙南著名的古典公園,歷來是名人雅士遊覽吟詠之處,其中積穀山摩崖題刻最早可追溯到北宋,據光緒永嘉縣誌東甌金石志記載,此山摩崖題刻多達五十余處,但在文革期間遭受嚴重破壞,80年代調查尚存「雲根」二字在春草池東南巨石上,字徑2米餘,明竹岩(王諍)書。「氣如虹」三字,在雲根題刻對面峭壁上,現代鄭岳書……等等,究竟是否為宗師字尚待釐清。

飯後大家會合前往馬孟容/馬公愚藝術館參訪。永嘉(今溫州)馬氏一族詩文書畫傳家三百年,近代馬孟容、馬公愚昆仲更是全才型的藝術家。馬孟容(1892-1932)名毅,字孟容,以字行;弟馬公愚1894-1969),名范,字公馭、公禺,後更為公愚,晚號冷翁,別署畊石簃。馬孟容八歲時便表現出繪畫天份,後從畫師汪香禪先生學畫,因有西畫基礎,又常游覽山水,每見珍禽異卉,便目擬指畫,故能得其形神,亦有不少寫生畫,尤以蟹菊最負盛名,書法也挺秀高雅,精於外文,通中西醫學,著有《墨趣專述》、《花鳥畫集》、《草蟲魚蟹譜》以及《聽松閣古今集詩》、《題畫詩》等。馬公愚少年時與兄長孟容就讀於溫州府中學堂,書印習作得到樸學大師孫詒讓賞識,勉勵其上溯三代,鑽研篆籀之學。民國初在家鄉創辦永嘉啟明女學,後至省立第十中學任教,與同校的朱自清結下了深厚友誼。馬公愚書法四體皆精,其篆書上窺周秦,隸書師法《史晨》、《張遷》,真草取徑鍾、王,又工丹青,篆刻致力於秦漢,三十餘歲時輯自刻印為《公愚印譜》。1926年兄弟倆相繼移居上海,先後被聘為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國畫系教授。馬孟容盛年染疾辭世,嗣後馬公愚以其多樣、出色的藝術造詣,獨步海上三十餘載,文革時遭迫害去世。他們的藝術造詣深受文藝界前輩如蔡元培、吳昌碩等的讚賞,被譽為「馬氏雙璧」,是後期海派文化的重要力量和傑出代表。

    到了藝術館,馬家後人、書畫家亦是名譽館長馬亦釗先生熱情歡迎並親自帶大家參觀,藝術館於201312月開館,建築物本身就很有時代感,館內兩千件藏品皆為馬先生代表家族捐出,當他講述起先人創作時神采飛揚,在談捐獻作品時卻很謙虛,認為藝術不論價格而在價值,重要的是作品能否傳世,希望能為家族、文化與藝術本身貢獻一份心力。無私的精神打動了我們,然而對於稱讚,他只淡淡地回應「沒什麼」,更加感人。

    博物館之行繼續,大夥移師溫州博物館,因宗師姨母紅薇老人後代捐贈一批書畫給溫州博物館這個淵源,在市長、館長陪同下我們有幸目睹真跡,有位專收宗師畫作的藏家也趁勢分享其藏品,此機緣千載難逢。張光(1878-1970),自德怡,晚號紅薇老人,浙江溫州人。12歲即能吟詩作畫,是當地有名才女,師從名家汪如淵(1867-1923,字薌泉,號香禪,清末民初開啟永嘉畫派代表人物),與蔡笑秋、魯文合稱「同門三閨秀」,為著名女畫家,擅花鳥,工詩,她還把外甥鄭曼青送到自己老師汪如淵處學畫,與前述馬孟容昆仲成了同學,開啟宗師書畫之路。館方人員小心翼翼展開紅薇老人畫作,一幅幅皆筆致秀雅、設色妍麗,展現女性獨特的纖細感。呈現宗師畫作時,大家更是屏息以待,鄭沛倫師叔公特地交代好好地攝影保存下來;只聽收藏家以無比熱誠解說宗詩畫作哪裡哪裡最佳,如何如何令人驚嘆,歡喜之情都要滿溢出來了, 我們在一旁只能瘋狂按讚。步出溫州博物館,每人手上都多了一袋兩本館藏精裝畫冊,七公斤深沉厚重的情意,要如何償還? 到目前為止,除了增長見聞,最有趣的莫過於觀察到文人武友間,微妙的、既要互別苗頭卻又惺惺相惜的情誼,說不清究竟是狂狷或壓抑。

    尋根之旅還有必去地點,宗師故居所在-荷花路,可惜現已無荷花,更無故居,只有競相逐高的樓房和人車川流不息;師叔公感嘆,若是父親回來怕也不認識了吧。為了紀念,大家在藝術家吳嵩林先生雕塑的荷花前合影,雖然人事景物全非,總算來過一遭。離開溫州前夜,受到文藝武術兩方朋友盛情款待,全是為了見鄭子太極拳代表人物徐師爺以及宗師長公子而來。席間還有一個意外驚喜,徐師爺失散的師兄出現了,宗師到台灣前所收,最後三位弟子之一—徐恭誠老先生,1948年拜師時年僅12歲,只學四個月卻練了一輩子拳,不敢也不捨得放棄,當他憶及宗師對自己的照顧,還有指揮他下盲棋等種種趣事仍非常興奮激動,宛如少年,還說自己常常想起老師、永遠都在懷念他,老先生忍不住打了一小段拳給大家看,此舉拋磚引玉,徐師爺也表演了一段鄭子太極拳,一旁溫州武術協會李主席則秀了一段葉家拳,三位前輩各露一手,讓眾人除了享受佳餚美酒好口福之外,還大飽眼福。

10.26 杭州  (89).jpg

10.26 杭州  (1).jpg

10.29()~31() 杭州~蕭山

    溫州回程時途經杭州,屠師叔建議再去逛逛西湖周遭景點,不過溫度驟降又飄著細雨,澆熄旅遊熱度,於是我們決定兵分三路,師叔公伉儷有情人斷橋漫步,幾位師叔們岳王廟探險,餘下的人閒晃到湖畔居,點上一壺熱茶和幾盤茶點,舒舒服服地欣賞窗外美景,幻想著古往今來文人騷客和美麗西湖的不解之緣,比起巴黎左岸咖啡與藝術家們,桂花蓮子藕粉和普羅大眾的日常生活,又是另一番滋味了。

    從杭州搭小巴士,車程中漫不經心聽著司機介紹,這是哪朝哪代留下的古蹟,那又是誰誰誰住過的宅院,目光所及,卻是充滿活力年輕人們穿梭於新潮場域,既新且舊、衝突又和諧之美,是城市還活著的證明吧。不過兩天時間,回到蕭山、看見妙華師姑一家人,心裡竟有股「我回來了!」的親切感。晚間由陳少挺師叔作東,席間徐憶中師爺和傅崑鶴老師分別提了字,寫宗師曼髯三寶「吞天之氣,接地之力,壽人以柔」贈與東道主,師叔喜出望外得到兩位名家的墨寶,回贈了禮物,我們也跟著沾光。趁著夜色正好,陳師叔提議帶大家去錢塘江邊看夜景,和最新景點G20峰會時製作的燈光秀,真是很棒,只不過寒意襲人,幸好師叔公夫人珊珊和美秀師姑多帶了外套借給師爺和我禦寒,師爺總說這是救命之恩,到後來氣溫更低,只得抱成一團,一團人(名符其實的一團人)想想何苦如此堅持,於是揮別錢塘江,回到溫暖的飯店休息。

    一夜好眠,第二天一早精神抖擻地出現在蕭山拳友們日常練拳所在—江寺,除了許多遠近拳友,還有當地電視台與報社前來採訪師爺,一時間表演切磋,熱鬧非凡,更難得捕捉到師叔公示範倒攆猴的鏡頭,像極鄭宗師神態,果然虎父無犬子,夫人珊珊一旁幫腔解說,崇拜之情溢於言表,讓人不得不抗議,這對夫婦隨時放閃、秀恩愛的精神,快閃瞎單身人們啦! 下午,行程來到湘湖,湘湖位於蕭山市區西南,地處東北、西南走向的兩座小山丘之間,呈長條狀。早在《水經注》中就有記載,時稱「西城湖」,以風景秀麗而被譽為西湖的姐妹湖。此地是唐代詩人賀知章故里李白、陸游、文天祥、劉基(伯溫)等歷代名人皆留有不朽詩。目前分為湘浦、湖上、城山、越樓、跨湖橋等五大景區,其中跨湖橋文化出土了7000~8000年前,世界上最早的獨木舟;越王城山則距今已2500多年,是當年越王勾踐屯兵抗吳的重要軍事堡壘,為迄今保存最好的夯土古城牆遺址。

    乘船遊覽湘湖既有西湖風光卻無甚人潮,相當舒服愜意,遊船先在越王城遺址停佇,越王城又名越王台,遺址沿山脊自然走向就地築成,內緩外陡,四角設有高隆台地用以瞭望,南北兩面山脊唯一出入通道稱「馬門」,城山古道為明代所砌,有500多級台階,城內有佛眼泉、洗馬池、城山寺遺址和勾踐祠(20世紀90年代中期重建,內奉勾踐、范蠡文種像),1991年試掘出土有春秋戰國時期的石刀、石錛、印紋硬陶和原始青瓷等文物。由於沒有時間壓力,大家輕鬆自在地散步閒逛,體會戰國遺風。繼而前往蕭山博物館感受華夏民族文化起源,蕭山八千年-獨木舟,遺址20世紀70年代被發現,1990年對其首次發掘,2003又在跨湖橋遺址東北約2千米處(湘湖東北岸)發現下孫遺址,兩者的時代及文化內涵相同。出土文物有陶器、石器、骨器、木器等等,尤其是中國目前發現最早的一艘松木製獨木舟(殘長560厘米,寬約2952厘米)。除此之外,還有世界上最早的草藥罐、木弓、彩陶、玉器、慢輪製陶技術、水平紡織機以及南中國最早的家豬等。因為年代太久遠,都不知要發表什麼感想了,只好說……不明覺厲。

    旅行最終,我們前往師爺老家走走,看看幾十年來徐家村的改變,而他們都相當感謝師爺慷慨解囊、鼎力相助,像是思親亭、族譜、宗祠的修葺等等,還有村民尊稱「永遠的村長」帶領下,齊心合 力共同維護徐氏一族的繁榮,回到老家,師爺感慨中帶著自豪、既放鬆又愉快的心情顯露無遺,試想,誰不會呢。午餐是具特色的家常菜,一桌子人都是徐先生、徐女士,蠻有趣的。回程時順道去了蕭山抗戰紀念館,看到許多戰爭紀念品和影像,是此行最殘酷的參觀,讓人難過,然而無論好與壞、願與不願,誰能從歷史中快步離開?

    為了轉換心情,就需要購物! 妙蘭師姑銜命帶我們血拼去,人手數盒當地的土特產之外,蕭師叔特地為愛妻添購精美絲巾,美秀師姑也忍不住買了幾條作為伴手禮,傅老師購入有名的大白兔糖,我則是相中G20峰會指定鮮乳飲品,嘗試一下領袖風味。晚餐一樣豐盛又充滿熱情,陳師叔破例喝上幾杯,屠師叔特地從杭州搭地鐵送來名產與我們餞行,不僅如此,師爺、師婆要在蕭山多待一陣,師叔公和珊珊要取道上海回美國,都要和我們暫時分別,更添不捨。次日由妙華老公王先生和陳師叔送機,珊珊還特地早起目送大家離開飯店,足見其盛情。這次除正事外,尚有眾唱將一鳴驚人KTV歡唱之夜,師叔們各景點()關心空氣品質、雲深不知處之視察活動……等行程,旅行同伴之間氣氛融洽又充滿歡樂,真的希望能與大夥兒早日再聚。

10.29-31 蕭山 (99).jpg

10.29-31 蕭山 (76).JPG

 

11.1() 蕭山~台北

    幾天前,我對杭州、蕭山還一無所知,尋根之旅讓我看到許多、聽到許多並認識許多;關於宗師、師爺,關於拳術、藝術,關於文化、歷史種種。常聽人說最美的風景是人,應是放諸四海皆準。這趟旅程見識到徐憶中師爺六十餘載持續不斷推廣鄭子太極拳,繼往開來的精神,以及替故鄉人們服務奉獻的態度;許多文史工作者、武術愛好者們,因仰慕鄭宗師欲讓更多人了解其內涵,傾力發揚光大;有受宗師恩情而終身不忘的徒兒;也有願意將收藏無私貢獻給大眾的藝術家;還有相知相守只屬於對方的情感;無論宏觀或微細,全都像是一股股暖流,動人心弦。感謝師爺給我機會隨行以及撰寫筆記,很幸運能與大家相識並受到照顧,我所感受的溫暖,若真要給個實際數字,就說是……391吧。

10.29-31 蕭山 (86).jpg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trawberrych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